文章列表( 809篇 )
废钢走私评析系列之一:包通关行业惯例酝酿着巨大的走私风险
包通关,有时候也叫作包税,是废钢出口中一个比较常见的行业惯例。
2017年,因为国内产能过剩,很多原本做内贸的废钢经营企业转向外贸,试图通过出口消化国内白菜价的废铁。但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搞明白外贸知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和眼下口罩一窝蜂出口的格局很像,乱象丛生,而且商机稍纵即逝。于是,包通关的模式就应运而生了。原来做内贸的,找到了做外贸的搭档,商量好一个固定价格,比如每吨500元,然后就可以享受门到门服务了。从起源上来说,包通关实际上是内贸企业图省事,仓促转型上马外贸的商业需要。因为包通关的出现,内贸经营者不需要再去了解商品的税则号列,不需要了解报关单的填制,不需要再去搞明白成交价格的确定方式。复杂的外贸,因为包通关的出现,最终简化为称重就行。只要按照出口货物的重量和外贸搭档结算就行了。
星期三之前是做内贸的,因为包通关的出现,星期四就成功转型外贸。真的就这么简单?速成的东西往往酝酿着巨大的风险,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老说,每个人只能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赚钱。
包通关的风险在于,交易链条中的每个人都只盯着重量,不再关心出口货物的具体情况。源头的出口企业与外贸伙伴按照重量结算;外贸伙伴按照重量分包出去;分包伙伴再按照重量和船公司结算。整个过程中,没人关心废钢的成分到底是多少,甚至碳含量也没有搞明白,是废铁还是废钢也没查明白,整个交易就愉快的结束了。
包通关的另一个风险在于,和建筑工程的层层发包一样,废钢包通关当中,也存在层层的发包。货主企业每吨支付了500元给一级外贸伙伴,一级外贸伙伴可能转手就400元发包给了二级外贸伙伴,最后可能只有200元作为关税缴纳。为了利润,业务链末端的企业有足够的冲动低报价格或者重量。对源头的货主企业来说,一旦采取包通关的方式,货物一出手局面就失控了。货物最终是由谁实际完成出口的,怎么申报的,缴纳了多少税款,都变得无从得知。当然,不出事的时候,源头的货主企业也没有兴趣了解这些。能出口就好。风险,WHO cares?
每个执法领域,都会有很多固定的高风险脸谱,只要出现了这些脸谱化的做法,执法机关会推定为违规,至于是不是确实违规,要调查了之后再确定。包通关,就是反走私执法当中的一个重要脸谱。
最后判定是否构成走私,是以货物最终出口时有无偷漏税款来判断的。不管源头货主企业的发包价格是多少,只要最终国家收到的税款少了,就有可能构成走私。如果源头货主企业支付的发包价格明显低于出口货物的应缴关税,就更是可能直接推断出走私的故意。
对于源头货主企业来说,最大的风险就是货物一出手,要对后面所有人的违法行为背锅。源头货主企业支付了500元每吨,后续出口时实际上缴纳了100元的税款,就视为源头货主企业缴纳了100元税款;源头货主企业支付了500元每吨,后续出口时实际上没有缴纳税款,就视为源头货主企业没有缴纳税款。
所以,那些仓促上马,以包通关快速向外贸转型的内贸企业,还是应当三思而后行。
来源于: 王永亮 ( 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