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585篇 )
据财政部统计,今年前5个月,全国财政收入累计46820亿元,财政支出33626亿元,两者相抵,财政存余1.3万亿元。然而,按照国家预算安排,今年全年将出现9000亿元的财政赤字。一个预算赤字之年,年中却积存了一笔规模相当于2000年全年财政收入的巨额财政盈余。鉴于我国财政收入以税收为主体,那么,这一大笔暂时“睡眠”于国库的巨额税款意味着什么?当媒体开始报道我国年度财政收入距10万亿越来越近之时,或许,我们还有必要关心问题的另一方面:随着税收收入规模增大,年度内暂未支用的税收规模在以更快的速度扩大。巨额税收收入留滞在国库中,其时间成本和社会影响都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当前货币政策趋紧,部分地区和行业资金严重紧张的情况下,其对经济实体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觑。本文试对此加以简要分析。
税收对货币政策影响增大
按照当前的政府收入制度,税收收入对经济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向纳税人(经济实体)筹集用于公共支出的收入(主要是税收),同时起到调控经济和调节分配的效果;二是税收收入在筹集上来之后实际支用之前,存放国库之中,冲减基础货币的供应,回收社会的流动性,减少全社会的货币供应。一般时候,人们更注重税收对前项功能的分析。随着税收收入规模不断扩大,税收回收流动性的效果逐渐凸显出来,并对经济产生了两个主要的影响:
一是减少基础货币供应。一般存放在商业银行中的存款,经由商业银行贷出,进而增加全社会的货币供应量。而未支用之前的税收收入存放在国库之中,就如同商业银行存放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一样,并不能为商业银行所利用,冲减了央行的基础货币供应量。财政部和央行的数据显示,随着我国税收收入规模不断扩大,年度中间未支用的税收规模也在增大,税收冲减基础货币供应的影响逐步增大。如果用各月份财政收入减去财政支出的财政余额作为衡量年度之中未支用税收收入规模的指标,2000年,当年累计财政余额的最大值出现在4月份,为604亿元,相当于当月基础货币供应量32431亿元的1.9%。2010年,当年累计财政余额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为11511亿元,占当月基础货币供应量154338亿元的7.5%。可以看出,10年间,财政余额回收流动性的能力上升了近4倍。按照2010年7月份的存款准备金率计算,如果当月的11511亿元财政余额不是作为税收收入被存放在国库之中而是仍在全社会流通,最多将增加货币流通量67712亿元,相当于当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10%。也就是说,由于国库之中存放着这样一笔巨额未支用的税收收入,减少了全社会约10%的货币流通量。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减少,将增大企业筹资成本,推高利率。
二是影响货币政策制定执行。未支用的税收规模增大,回收流动性能力增强,在货币政策趋紧的时候,将进一步加大货币政策的紧缩力度;而当执行宽松货币政策的时候,将对冲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特别是,当财政余额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力逐渐加大之后,货币当局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将不得不考虑财政余额这一因素。然而,货币当局却很难准确预测未支用的税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这是因为,财政余额在年内各月份之间波动巨大。以2010年为例,全年各月的财政余额分别为5193亿元、5亿元、99亿元、2350亿元、2131亿元、-240亿元、1972亿元、-794亿元、-2182亿元、1372亿元、-4759亿元、-11642亿元,从负的1.16万亿元到正的0.51万亿元,差距巨大,而且相邻各月之间财政余额的差异也同样很大。财政余额规模大、波动大的特点,增大了货币当局准确预测其影响的难度,形成了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又难以考虑的局面,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税收规模和波动对财政余额影响趋大
造成财政余额月度间波动巨大的原因,来自于财政收支两个方面。
第一,作为财政收入最主要来源的税收收入,2000年各月之间税收收入规模的变异系数为14.3%,2010年各月之间税收收入规模的变异系数为18.5%,呈扩大趋势。变异系数是衡量各月之间税收规模不均衡程度的统计指标,是各月税收规模的标准差与平均值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数值越大说明各月之间税收收入规模波动越大。
第二,财政支出方面,扣除每年12月份财政支出规模远超其他月份这一影响,仅就11个月来说,财政支出的变异系数2000年为20.9%,2010年为29.6%,也呈扩大趋势。
第三,税收收入与财政支出趋势不一致。分析近10年的分月财政收支数据,可以看出:财政支出呈现前期低位运行,年底陡然增加的前低后高走势;而以税收为主要来源的财政收入,其年内的走势一般为上半年略高,下半年略低,年底处于低位,大致呈前高后低走势。10年来典型的分月财政收支走势如下图所示(单位:亿元)。
下图是对2000年~2010年财政收支分月数据求平均数得到的。左轴表示的是分月收支情况,可以看出,一年之中,有7个月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右轴表示的是累计财政收支情况,可以明显看出,一年之中,前11个月财政收入都大于财政支出,也就是说,虽然平均来说每年都存在着财政赤字,但分月来看,每年却有11个月时间都是财政盈余,只是到了年底才骤然出现财政赤字。
第四,财政收支在时间上的不平衡使得年内多数时间,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财政余额为正。而且随着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年中财政余额的规模也在快速扩大。2000年至2010年,税收收入规模由1.3万亿元增长到7.3万亿元,扩大了5.8倍。就单月财政余额规模来看,2000年的最大规模为290亿元,2010年的最大规模为5193亿元,扩大了17倍。就累计财政余额的年内最大值来看,2000年的最大规模为604亿元,2010年的最大规模达11511亿元,扩大了19倍。随着税收收入以及财政收入规模快速扩张,年中财政收支余额的规模也在以更快的速度扩大。
就最近的情况来看,今年截至5月份,财政收支余额即已达到1.3万亿元。也就是说,今年前5个月,国库之中留存的财政收入已经达到10年前,即2000年全年全国财政收入的水平。
努力降低年内“睡眠”税款规模
税收收入规模在月度间的波动不断加大,且与财政支出规模的月度间波动趋势不一致,导致在年度赤字财政之下,年中却长期存在大规模的财政余额,影响经济体的货币供应量和资金使用效益。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努力的方向有二:
一方面是现在正在逐步推进的财政库余资金增值运作。就是将暂未支出的税收收入作为短期定期存款,存入商业银行。这样做,优势有两个,一是增加财政资金的时间价值,增加财政收入;二是增加货币供应量。如2010年,中央国库共分12次投放了4000亿元短期存款。但是,财政资金增值运作的规模有限,没能覆盖全部留滞在国库之中的税收收入,更重要的是,就整个社会而言,经过“税收征收→‘睡眠’税款存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贷款给经济体”这样一个长链条,其效率要低于将“睡眠”税款的时间价值留存在企业、直接增加企业资金流的收益。
另一方面是加强税收收入的时间调控。可能的努力方向包括:第一,财政支出受结算时间等的制约,在财政年度年底出现支出高潮,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为此,可将部分税收收入项目的入库时间调整至第四季度,减少财政筹集收入过程中给经济运行带来的时间成本干扰。第二,在制定税收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征管便利,也要考虑相应时间标准所对应的时间成本。第三,在税收执行过程中,执行更灵活的征收时间规定。
与此相联系的一个问题是,国库之中留存多少备用财政收入为宜?也就是说,减少“睡眠”税款规模,一旦需要紧急支出,国库中没钱怎么办?这可以通过增强财政短期融资能力加以解决,可以向商业银行借入一天至几周的短期贷款,解决短期资金不足问题。
来源: 财政部